東華三院一百四十周年紀念電影 《東風破》放映會及映後分享會

日期:2024年3月30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至5時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
分享會嘉賓:麥婉欣《東風破》電影導演

  • 電影及分享會均以粵語進行。
  • 座位139個,免費入座,先到先得,滿座即止。
    (演講廳將於講座開始前15分鐘開放)
  • 有關活動詳情,歡迎致電2465 1498查詢

故事以東華義莊作為背景,圍繞幾個主線人物在各自世界裡的感情交錯起伏,演繹其親情、友情和愛情,亦有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亦表述兩代的矛盾與融和。年輕觀眾透過劇中較年長角色的經歷可得到啟示,開始願意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以愛自己和愛別人的精神,積極面對生活。而東華三院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以東華義莊為基地,滿足了無數海外華工原籍安葬的心願,反映大愛無疆的精神。

電影由苗可秀、泰迪羅賓、官恩娜、周俊偉及邵音音等演出,並先後獲得:

  • 「兩岸三地影評人聯合會」選為「2010年度十大華語影片」第一位
  • 第三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 「台北金馬影展」觀眾票選第三位最佳電影
  • 2012年澳洲悉尼《金考拉國際華語電影節》最佳男、女演員兩項大獎。
落 落
落 落
業 業
業 業
歸 歸
歸 歸
根 根
根 根
東華三院原籍安葬服務及文化遺產保育展覽暨研討會東華三院原籍安葬服務及文化遺產保育展覽暨研討會
F
A
L
L
E
N
L
E
A
V
E
S
R
E
T
U
R
N
I
N
G
T
O
T
H
E
I
R
R
O
O
T
S

研討會

日期:2024年3月22日至23日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

第一天
2024年3月22日(星期五)
第一節:上午9:40 至 下午12:55
第二節:下午2:30 至 下午5:30

第二天
2024年3月23日(星期六)
第一節:上午10:00 至 下午12:55
第二節:下午2:30 至 下午5:45

展覽

日期:2024年5月至7月(確實日期將於活動網頁公布)
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一樓大堂

關於

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香港東華三院曾為全球華人提供原籍安葬服務,協助數以十萬計遠涉重洋謀生的華人於死後完成落葉歸根的夙願,免他們成為孤魂野鬼之苦。在這段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東華與海內外華人組織因原籍安葬服務而緊密聯繫,建立了一個以香港為中轉站並跨越兩個世紀的寰球慈善網絡。它於近代華人移民史、中國近代史及香港歷史發展中,意義非凡。而東華原籍安葬服務歷史的研究及其文化遺產的保育工作,更是極具價值。

今天,東華三院保存見證這段重要歷史的相關珍貴文物、文獻及一項法定古蹟——東華義莊。東華三院特別舉辦為期兩天的研討會,邀請本地、國內及海外的專家及學者,從歷史、人類學及文化遺產保育等方面,分享當前有關東華原籍安葬服務的研究成果。稍後於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展覽,則透過珍貴文獻、文物和多媒體展示,回顧東華原籍安葬服務的歷史以及進一步推動相關文化遺產保育及傳承。

活動流程

第一天

研討會開幕禮

9:40

歡迎辭

韋浩文先生— 東華三院主席

主禮嘉賓致辭

蘇彰德教授,BBS,JP— 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

嘉賓合照

10:00

開幕禮完結

華人出洋與香港

主持:吳瑞卿博士- 美國華僑史學者

10:05

穿梭太平洋:金山阿伯、金山莊、金山夢

冼玉儀教授,BBS—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教授

10:55

華人踏足海外的歷史——亞洲篇

丁新豹教授,BBS—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

11:45

研究東華原籍安葬服務與寰球慈善網絡

葉漢明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禮任)

12:35

答問時間

原籍安葬服務

主持:史秀英女士- 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主管

14:30

香港早期華人殯葬

高添強先生- 香港史研究者

15:25

魂歸故里:清末民國時期華南地區的慈善組織

程美寶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6:15

推動東華原籍安葬服務的傳統文化

鄧家宙博士- 香港史學會總監

17:05

答問時間

活動流程

第二天

歷史的追尋

主持:史秀英女士- 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主管

10:05

撿骨與原籍安葬反映的美國華僑史——追溯舊金山華人墓園

吳瑞卿博士- 美國華僑史學者

10:55

考察東華三院所藏古巴華僑檔案

雷競璇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11:45

原籍安葬的內地安排與五邑僑鄉研究

譚金花教授-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教授

12:35

答問時間

文化遺產的保育

主持:吳瑞卿博士- 美國華僑史學者

14:30

東華三院原籍安葬服務文化遺產的保育和發展

蘇祐安先生,MH,JP- 東華三院行政總監

15:25

探索東華義莊的歷史與建築

伍志和先生- 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

16:15

華僑生前死後之所依——會館的組織結構與運作

李殿邦先生- 三藩市中華總會館商董及歷史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

17:05

答問時間

研討會閉幕禮

17:30

閉幕辭

伍怡先生- 東華三院第五副主席暨檔案及歷史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

17:45

研討會結束

東華三院於1870年創辦,前身為東華醫院。作為本港歷史最悠久慈善機構,本院見證社會發展,因時制宜,不斷推展適切及優質的醫療、教育、社會及公共服務,貫徹「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使命。時至今日,本院已成為全港最具規模的慈善機構,轄下共有363個服務單位,計有5間醫院、42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60個教育服務單位、232個安老、青少年及家庭、復康及社會企業/創新社會服務單位,以及24個提供殯儀、廟祀及義莊服務的公共服務單位,服務範圍廣泛全面。此外,本院亦設有東華三院文物館及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負責保存機構檔案,並向公眾介紹本院歷史及修復工作,肩負文化傳承與保育責任。

東華三院致力保存和推廣本院歷史文化,並於2010年成立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該辦公室負責管理與發展東華三院文物館及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藉推廣文物保育工作及提供文化服務,致力保護、開發及分享東華三院的歷史文化。該辦公室亦定期推出公眾教育項目,包括展覽、講座及文化活動,推動公眾認識東華三院對本港歷史的重要性。

吳瑞卿博士

美國華僑史學者

美國華僑史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先後主修中國文學及歷史。1998年移居美國後從事翻譯及廣告創作。曾為廣播節目撰稿及主持,如香港電台之「長城短語」、「大城小事」等的文化節目。出版不少個人文集,包括《沒有天使的天使島》、《食樂有文化》、《香江傳奇——一代瞽師杜煥》等。近二十年重回歷史研究,專注美國華僑史及協助加州數家華人博物館保育文物,並受香港歷史博物館委託進行加州早期華人生活與香港的策展及相關研究。

史秀英女士

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主管

畢業於香港大學,1985年加入東華三院,多年來涉獵董事局及委員會事務、董事局公關及企業傳訊工作。自1991 年開始管理及發展東華三院文物館,2010 年出任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主管。辦公室專責收集、保存、研究及展示東華三院的文物及檔案,並提供文化服務及宣揚東華的歷史文化及慈善精神。現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委員會委員。

冼玉儀教授,BBS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教授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教授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現任香港地方志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參與《香港志》編撰工作。退休前曾任港大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亦曾是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並獲頒銅紫荊星章。專研近代中國及香港史,尤致力研究慈善事業、商業、文化、傳媒及移民史。著有《Pacific Crossing: California Gold,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Making of Hong Kong》;中文譯本《穿梭太平洋:金山夢、華人出洋與香港的形成》榮獲第十三屆「香港書獎」及第一屆亞洲圖書獎之「年度最佳圖書獎」。

丁新豹教授,BBS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及名譽高級研究員、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名譽顧問,及本港與內地多所文博機構的顧問或理事。曾任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任內籌建香港歷史博物館新館、香港海防博物館及香港孫中山紀念館。研究範疇包括香港華人社會史、近代澳門及廣州、東南亞華僑史等。歷史著作豐碩,其中《善與人同:與香港同步成長的東華三院》榮獲第四屆「香港書獎」。

葉漢明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禮任)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禮任),退休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兼教授及香港亞太研究所性別中心聯席主任。研究範圍包括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海外華僑史、女性及性別史等,曾編寫多本學術著作及論文,包括《東華義莊與寰球慈善網絡:檔案文獻資料的印證與啟示》,以東華義莊檔案文獻探討東華義莊建置、規章、制度運作、服務種類及原籍安葬的歷史及香港的樞紐地位。

高添強先生

香港史研究者

資深香港歷史及歷史照片研究者,專研本地社會史及地區史。現為香港海事博物館館藏委員會成員及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園駐場歷史學家。曾任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幹事、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等。曾出版多本本地歷史專作,包括《香港今昔》、《香港日佔時期》,亦曾為《益善行道——東華三院135周年紀念專題文集》撰寫專文,探究本地喪葬歷史及東華原籍安葬服務。

程美寶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暨項目委員會主席。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專著包括《遇見黃東:18-19世紀珠江口的小人物與大世界》、《走出地方史:社會文化史研究的視野》、《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等。近年發表了多篇中英文論文,從聲、色、味幾個方面,探討華南的地域文化如何在一個跨地域的情景中漸次形成。

鄧家宙博士

香港史學會總監

香港史學會總監,大學講師,兼任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理事、勞福局戰爭紀念撫恤金顧問委員會委員。專注香港史、佛教史、宗教信俗及碑銘研究。編著有《百善義為先:東華義莊一百二十年念紀簡史》、《香港佛教史》、《觀音山凌雲寺志》、《包公籤》、《香港華藉名人墓銘集》等三十種。

雷競璇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後留學法國,在波爾多大學得到博士學位。返港後在中文大學及城市大學研究及授課。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自由撰稿人。著有《遠在古巴》、《末路遺民:古巴華僑訪談錄》、《十九世紀古巴華工》、《古巴家書:兩個家庭的傷心史》等。近年整理古巴華僑歷史檔案,於香港中文大學數碼典藏建立「古巴華僑華人檔案資料庫」,當中收錄了上百封由古巴華僑寄給東華三院關於原籍安葬服務的書信。

譚金花教授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教授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亞蘇莎太平洋大學、加拿大卑詩大學華僑史方向訪問學者。曾擔任海內外多項文化遺產保護專案的顧問工作,是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指導專家,負責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英文文本的撰寫工作。她主持的倉東遺產教育基地「倉東計劃」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獲得 201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2019年被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選為優秀「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管理實踐探索」案例,202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遺產中心評為十大「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優秀推薦案例」之一。

蘇祐安先生,MH,JP

東華三院行政總監

畢業於香港大學,主修地理,先後於香港大學、北京外交學院、北京大學,及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深造,修讀運輸政策與規劃、外交事務及策略,以及商業管理等課程。蘇先生於2015年加入東華三院出任執行總監(現稱行政總監),掌管東華三院的行政運作,擁有豐富公共行政、管理事務及持份者策略管理方面的經驗,熱心參與社會事務。加入東華三院之前,蘇先生曾服務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並於2012年初出任運輸署助理署長。

伍志和先生

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

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及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兼任副教授。曾任古物古蹟辦事處歷史建築組館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研究興趣為本地歷史、民俗文化及文化遺產保育,同時具豐富的歷史建築研究和修繕經驗,曾參與多項香港法定古蹟的修復工程。

李殿邦先生

三藩市中華總會館商董及歷史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三藩市資深僑領,中華總會館商董和歷史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三藩市東華醫院董事會董事,曾任中華總會館主席及寧陽總會館主席。致力向年青一代推廣在美華裔社區及會館的歷史,近年參與推動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Bancroft圖書館合作,分兩階段進行中華總會館館藏歷史文獻數碼化計劃,電子檔案由Bancroft圖書館製作及保存、分類整理和研究,日後免費向公眾開放查閱。

展覽資料

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香港東華三院曾為全球華人提供原籍安葬服務,協助數以十萬計遠涉重洋的先僑完成落葉歸根的夙願。在這段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東華與海內外華人組織緊密聯繫,建立了一個跨越兩個世紀的寰球慈善網絡,於近代華人移民史、中國近代史及香港歷史進程中,影響深遠,意義非凡。

現時東華三院獨家保存了這項原籍安葬服務相關的珍貴文物、文獻及超過120年的法定古蹟東華義莊,佐證這段昔日以香港及東華為重要中轉站的歷史。是次展覽將透過珍貴文獻、文物和多媒體展示,回顧東華原籍安葬服務的歷史以及進一步推動相關文化遺產保育及傳承。